leyu新闻中心
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科技期刊与社交媒体融合传播研究
时间:2023-11-23 12:17点击量:


  2020年,中国药科大学受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委托,承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系列课题之一,开展“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科技期刊与社交媒体融合传播研究”,课题负责人为《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丁佐奇编审。研究报告通过对Web of Science(WoS,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网)两个数据库关于新冠病毒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国际知名期刊的新冠疫情报道经验,据此就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加强我国科技期刊与社交媒体融合传播提出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中国出版》2021年第10期。根据其研究报告,我们提炼以下主要观点与大家分享。

  科普教育是科技期刊的重要功能。尤其是在突发事件背景下,期刊通过及时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科技新闻,并借助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可以有效避免谣言产生。此外,科技期刊受众向大众拓展,不仅是其传播力建设的需要,也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前,伴随数字出版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应用极大丰富,受众阅读习惯呈现移动化和碎片化特点,科技期刊过往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已不符合新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拓宽受众面对科技期刊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较为关注出版前和出版中的选题策划、组稿约稿、质量控制等学术性内容,不太重视出版后的发行传播、用户交流、受众反馈等传播力工作;其受众主要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普通公众较少关注。因此,我国科技期刊应充分借鉴国际期刊经验,契合突发事件热点,将科技论文转化为科技新闻并给予专业性解读,广泛借助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发挥引导功能。

  突发事件背景下,错误信息、虚假信息leyu官方网站,甚至信息过载,都将给决策者和公众带来巨大挑战。对信息追溯源头并进行合理分类十分重要,针对不同受众应该传递不同信息。疫情期间,国内多个期刊数据平台积极开办新冠专栏,共享研究成果。但各平台缺乏头条理念,文献分析功能也较为有限,更多只是起到检索分类功能,且对公众的宣传不够,内容形式也更偏向于专业人士阅读。

  国际一流医学期刊的网络平台重点突出,将有价值的信息放在醒目位置,同时度呈现疫情相关信息,而不局限于疫情防治内容。还会筛选出易于理解且具有科普意义的文章供非专业人士阅读,通过音频资源等帮助加深对疫情的了解,这些对于信息的简单整理都为阅读者提供更大的便捷。我国网络平台应充分借鉴国外网络平台经验,面对海量数据,及时挖掘各类信息的价值,针对不同的受众传播差异化的科技信息,做到重点突出。

  学术信息的传播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影响力,同时,重大突发事件对相关成果的发表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发表和传播是首发平台的显著特征,合理利用网络首发,有利于发挥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优势。然而,发表速度的加快也加深了人们对于论文质量的质疑。虽然预印版发表刊物简化、加快了同行评议流程,建立了快速发表通道,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同行评议的质量。疫情期间,国内一些期刊为了抢发,降低了“三审三校”要求,导致许多首发文章缺乏有力论据,实验设计不够严谨。而随后发表的论文“跟风蹭热点”、“内容同质化”问题涌现,低质量研究论文的泛滥,会加大把稀缺资源变成无效线索的风险。

  因此在追求快速共享信息资源的同时,各期刊也要做好信息审查工作,慎重选题,对文章重要性、严谨性、分析完整性、透明度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集中精力、协同攻关,在速度和严谨之间寻找平衡。此外,要加强各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流,保证信息畅通,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共同保障文献质量。

  在对新冠疫情相关高被引文献的研究中发现,主要发文机构及作者均来自中国,但是刊载高被引论文的却是国外期刊。例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共发表143篇COVID-19相关文章,其中8篇来自中国,中国发文量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柳叶刀》共发表182篇相关文章,其中21篇来自中国,发文量位列第三;《自然》共发表82篇相关文章,其中4篇来自中国,发文量位列第三。新冠疫情首先在中国大规模爆发,国内大样本的病例资料对疫情防控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对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实际应用,提高我国的医学科技实力和医药期刊影响力都大有助益。

  因此,需要正视我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小、散、弱”、“学术不自信”等现实问题。“科学无国界,技术有专利,科学家有祖国,国际间有竞争”,优质稿源对于争夺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我国已是科技期刊大国,但并不是科技期刊强国。在打造国际一流期刊的同时,要积极组约高质量稿件,争取优质稿源,更好地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近期,“肺炎支原体感染愈后多吃白色食物”话题登上平台热搜榜。王芳提醒道,恢复期饮食要避免“肥甘厚味”,也就是高热量、高糖、高油、高盐类的食物,比如红烧排骨、红烧肉。

  11月17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国丙类传染病发病数排第一的是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主要包括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疼等,也可出现咳嗽、咳痰、声音嘶哑等症状;下呼吸道感染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憋气、喘息等。

  近年来,湖北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湖北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建设了10个湖北实验室,其中,湖北隆中实验室就位于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

  强化电商人才引进、培育,广泛应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营销手段,宣传和推广农业品牌,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桂热1号”是由广西农科院南带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坚果新品种。

  为拓展可观测领域,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上多波段云雾观测设备研制及示范应用”。

  在瑞士日内瓦“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上,参会者观看机器狗。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比利时联邦政府与各地区已付诸行动。德勤的研究报告还指出了ChatGPT是比利时使用最广泛的人工智能工具,在43%的受访者中享有较高人气。

  充沛的算力是AI大模型成功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前提,众多机构认为,随着AI应用的不断快速发展,AI算力的国产化也将提速。

  为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方面的协同增效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会定于2023年11月21日在北京举办“2023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大会”,会议主题为“发展循环经济 走好必由之路”。

  产能不足是大豆问题的要害,但其原因却在其他环节;提高产能是大豆产业的首要任务,其解决也离不开其他问题的解决。

  目前,通研院已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在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批次中完成2024年“通计划”的首轮招生。

  近日,在第七十四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嫦娥五号团队获颁“劳伦斯团队奖”。胡浩表示,为有效推进月球样品的联合研究和应用,促进科学成果的国际共享,我国面向国际开放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申请。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习总指出,“种源安全关系到,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近年来,中信集团聚焦农作物育种领域,不断加大资本和科技投入,建成了以自主可控创新平台为主体的全球一体化育种创新体系。

  图为研发团队实地测试“5G+北斗”定位导航技术。2022年6月,在雄安新区的地下停车场,当路兆铭第一次在手机屏上看到定位光标跟着自己脚步一步一步挪动时,他兴奋地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