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新闻中心
leyu杂志是一群充满热爱的人的狂欢
时间:2023-11-23 12:15点击量:


  leyu杂志是一群充满热爱的人的狂欢从收到邀请,到准备分享会 PPT ,很多关于杂志的记忆涌上心头。我不止一次在分享会现场、专栏、公众号甚至是出版的书籍中表达和撰写过我对于杂志的热爱和情结。曾经也作为一名杂志编辑,通过杂志手法去捕捉生活,去纪录和挖掘旅行中的细枝末节;通过杂志选题方式写作和分享——我认为,杂志是自己不断旅行和写作的灵感之一。

  在准备分享会 PPT 的时候,查阅旧时《1626》杂志西南版创刊时的旧照、旧封面。它们勾起我无比幸福的回忆。为什么是幸福?在2006-2007年,我们通过一本纸质杂志,将粤港潮流青年文化引入成都,通过与本地年轻人的碰撞擦出火花,留下宝贵的记忆。

  当我再次看到我参与的当年创刊号杂志的封面拍摄,我们曾经在2006-2007年,在成都的春熙路第一城外拍摄街头潮人(那个年代还没有 IFS 和太古里):这些巧妙纪录了当年街景、城市风貌和潮人的照片,从某一个层面为那个年代和城市留下了生动的注解和印记。我一直认为,杂志就是当下时代的纪录者,它纪录和呈现的必然是这本杂志阅读对象所关注的当下文化、周遭所在,甚至是让人醍醐灌顶的,充满了精神慰藉的生活景观。

  我记得,我在世界各地旅行,逛独立书店,翻阅购买杂志,丰富了我对于世界的认识。2009年末,当我还在挪威的奥斯陆大学攻读我的媒体学硕士学位的时候,为国内的《城市画报》撰写在地城市选题。我走入了一家奥斯陆的独立书店:Torpedo。我认识了它的主理人,知道了独立书店这一充满冒险和创意精神的存在,我也认识和收获了许多我之前未曾知晓的各类杂志。

  这样的探索,与独立杂志、纸质出版物不断相遇的故事一直延续着。当我前往一个陌生旅行目的地,我知道,走入当地书店,与阅读杂志的当地人交谈,一定是一个可以帮助我快速认识当地文化和人文的美好方式。杂志,帮助我实现了旅行中难以跨越的文化障碍;也因为杂志,让我的人生经历变得丰富,更让我对于世界、人生的看法不断丰盈和拓展开来。

  当然,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看杂志,它无疑是一个具有工具性和指导性的媒介。但凡做过杂志的人,拥有一种杂志观,善于用杂志编辑的思维去谋篇布局。这种杂志编辑式的谋篇布局可以投射到我们对于身边发生的事物的看法上:让我们思考如何将其纪录与呈现;更可能延伸到我们对于不同创意项目,关于执行策划的决策力与思维逻辑的影响。

  因此,和杂志打过交道的人,大抵都是幸运的。就像分享嘉宾张红雷聊到多年前,曾在一本艺术刊物《艺术世界》工作过leyu,这样的经历对她以后在视觉艺术创作领域不断探索产生了影响。我想,正是因为杂志的“杂”,丰满了我们的“志趣”,它带给我们很多惊喜leyu、未知,以及始终从更独到、不重复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方式。

  《一筑一事》的王牧之在现场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团队制作出书的经历。从2017年出版第一本关于成都的城市指南书开始;到2018年出版关于成都艺术空间的“口袋书”;到2019年问世的重庆城市指南书;2021年出版《成都2》;2021年创立旗下新品牌:宅二三;2022年再推出策展型书店以及相关出版品牌:皿口一人,以及出版第一本 Mook 书:《四开》。在不同阶段,《一筑一事》团队对于纸质出版物、杂志书这种传统经典媒介保持着不竭的创作热情与持续输出高品质内容的动力,让人褒奖。

  无独有偶,当王牧之谈到自己喜欢的一本西班牙家居生活杂志《Apartamento》的时候,我不禁想到2017年在成都和这本杂志的主编和出版人一起畅聊整个下午的美好时光。我觉得,好的杂志就是这样韬光养晦,给予志趣相投的人一种安慰、灵光和激励,让我们保持了创作者的“狂欢”状态,再把这种变成一本又一本的杂志、杂志书或书籍本身。

  作为当下杂志内容的创作者,王牧之在现场分享自己归纳总结的“杂志编辑的11条军规”。(这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现代主义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牧之将这11条军规归纳成为自己的杂志方,它们分别是:

  在详细阐述和这11条军规相关话题前后,我们三位分享者都认为杂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输出媒介,意义重大,并且可以在当下通过更多样的方式得以延续和生长。

  王牧之在分享中,聊到了“杂志VS社交媒体”的话题,很 inspiring 。那即是,当我们在策划一个杂志选题的时候,以更宏大leyu官网,更丰富,更多元的视角和维度去讲述被关注的人与事,这本身就是社交媒体无法做到的。正因为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才可以将人与事的本来面目,深层的意义挖掘出来。而社交媒体的快速和过度分享,往往造成了我们对于报道对象的粗浅印象。

  牧之幽默地说:当下,能卖出一本书leyu、一本杂志的人都可以去尝试卖其他东西了,因为卖出一本书的难度不比卖出一把设计师椅子、一副画作,甚至是一个楼盘小。

  诚如能安心且专心写作、制作深度广度内容的人越来越少一样,杂志文本的减少,有着时代的嗟叹,但也更加反衬出内容创作者的珍贵。

  作为在地内容创作者,张红雷为我们展示了在成都参与的文化艺术项目。尤其是她在创立了 NAISSANCE 之后,进行的一系列和本地文化风物产生联系的创作。成都远洋太古里八周年庆暨「撇捺之间 ALL AROUND 」成都城市生活艺术体验展之际,张红雷主理的 NAISSANCE 新主义团队承担了此次项目的艺术策展工作。在分享会上,红雷与我们分享:“撇捺之间”建筑空间内的布展灵感很多来自成都本地文化和历史。

  下面这组《风竹》声音交互装置leyu体育,亦是由张红雷的NAISSANCE 新主义创作设计,其灵感正是来自成都蜀地的竹。

  在北京和上海工作和生活过,作为一个离开了成都,又回来成都的艺术创作者,红雷认为成都给予了她更多沉浸的时间,可以专注于创作。这恰好也是我对于成都这座城市的一种切身感知。疫情前的时代,我通过密集的旅行,将大部分时间交给异地生活,但唯有回到家乡,才可以有一段整体时间,埋首写作leyu体育、整理思绪、运动、思考、阅读、修复身心……这是故乡存在的意义。

  当成都在城市的外表上愈来愈趋向于中国的一线城市,我们反而更怀念那些小街小巷中消失的风景,那些成都式的人情世故——它们是独特的,别具魅力的,也是一种成都的最本真和自然的风貌。作为根植在本地的内容创作者,我们更珍视这种滋养,也更愿意用文字、影像以及艺术作品去捕捉与打捞这份“在地”养分。

  诚如我在现场和大家分享的:“当我们把自己从生长的文化中连根拔起后,是很难再完整种回去一样”,“行走旅行,离开返回”——好像已经是像我和红雷这样的创作者的一种生活常态了。成都,从某种意义上,它缓解了我过度奔波的窘迫状态。

  在分享会现场,韦祎为我们介绍了诞生于纽约的这本《V》杂志,其中文版所承载的热力,传递的视觉艺术之味,更让人看到了新一代杂志人的热情与追索。这也引发出我对于杂志发展趋势的一些个人思考:

  a.杂志并没有消亡。疫情期间,在香港还有新杂志《美纸》创刊出现。杂志的发展要与社交媒体、流媒体、新媒体结合,根据媒介载体的特点去讲述和展现编辑的思维。杂志反而可以和与之相关的社交媒体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延长杂志的生命力。

  2019年,Tyler Brûlé 来到成都参加 MONOCLE 城市论坛,摄影:每日经济新闻,张建

  我热爱的杂志品牌 MONOCLE ,已经成为了一个复合型全媒体平台,除了每月定期出版的杂志, MONOCLE 主脑Tyler Brûlé 以及编辑团队,通过网站、24小时电台、杂志书、新刊、生活方式产品和视频类节目不断加持和延续MONOCLE 杂志的品牌魅力。

  我最早接触到《V中文版》就是通过它们的视频号。著名的杂志人、Condé Nast (康泰纳仕集团)的杂志总监 Anna Wintour 女士leyu体育,也身体力行在社交媒体为《 VOGUE 》站台推广。

  b.杂志可能成为更为珍贵的杂志书,出版和制作的周期会更长久。而且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制作杂志了。品牌意识到了杂志作为一种更为经典和传统的媒介,可以延续和传递品牌调性,并且能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去触动读者和消费者。近年,制作精良的品牌杂志,比如优衣库推出的《Lifewear》很好传递出了品牌调性。讲述东方香调艺术的“观夏”也推出过自己的杂志书《昆仑》,延续东方审美和品牌调性。而意大利时尚奢侈品牌葆蝶家 BOTTEGA VENETA 更是投资让停刊了十年的荷兰粉色杂志《 BUTT 》复刊,这让我激动了很久。感谢 BV ,让我这位曾经的《 BUTT 》迷在过去了十年后,还可以阅读新刊!

  c.杂志可以成为一个设计产品,比如开本可以打破传统形式,成为更有趣味和多元创生的纸质出版物。杂志出版也可以结合艺术展的形式,让它的声音可以在不同的创意场域中生发。

  2019年《 Fantastic Man 》改版,重新设计杂志开本,变成了一本正方形的杂志,图片来自网络

  《一筑一事》之前在成都举办的《四开00:杂志,就这样 Magazine, be like ... 》展览就是很好的例子。此次,配合新书出版,《一筑一事》举办的“自予自宅:《123个人的家》”( Your Home,Your Way )展览,又为我们带来了杂志出版的一份欢欣之感。

  一次愉快的关于杂志的对谈和分享会,谢谢《V中文版》和 SKP RENDEZ-VOUS 书店。前排左起:王牧之、我、张红雷、《V中文版》艺术总监赵梦莎;韦祎(右一)

  《V中文版》聚焦时装、艺术、音乐、电影等文化领域,通过视觉杂志、动态影像、数字产品、线下活动等多元形态,打造中国前沿的时尚媒体生态,为最具想象力的创意人士提供展现舞台,为用户及品牌提供全新沟通交流平台。

  同时,《V中文版》以“策展型杂志”办刊思维,打破传统刊物的常规设置和排布,以视觉为基础打通听觉、触觉多感官认知,作为前所未有的“感官杂志”,触动读者的多重感知,打造一本捧在手心的“掌上美术馆”。

  V编辑部的构成除了具有极高专业度的行业中坚力量,还将目光投射到传统时尚媒体之外,吸引到了不同文化领域创意人才的加入,这将使得V的内容生态丰富而立体,以期与更多创意人士共生,打造具有社群感的先锋媒体平台。

  SKP RENDEZ-VOUS,一处包含新概念书店、时尚创意西餐、生活好物、艺术展演与文化沙龙的跨界组合。

  她的构想始于书店leyu官方网站、但不止于书店。她以全球视角寻觅文化、艺术leyu官网、设计、生活方式等领域的最新动态,为野心勃勃的生活家、知食分子与时尚人士提供永不过时的创意与灵感。

  《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leyu官方网站,2012);《香港的前后时光》(内地与港台版,2013);《仿佛,一场告别》(和光影记忆相关的旅行,2014);《而我只想去巴黎》(巴黎城市与文化影踪,2019);译著《流动的盛宴·修复版》(欧内斯特·海明威著,202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