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体育电气工程概论总结十篇技工学校的专业理论课程,如电工教学,对于技校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理论化,抽象化的课程,经常会遇到一些物理概念,如磁感应强度,自感系数等,看不见、摸不着。可能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课本上这些概念的引入很突然,开门见山就是概念定义公式,例如磁感应强度B=F/IL,自感系数L=NΦ/I,电容C=Q/U,然后再讲与该物理量有关的知识。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即使短时间死记硬背下来,也很快又忘掉了。老师讲解起来感觉很累,而且出力不讨好。因此,学生们普遍感觉这门课程枯燥抽象难懂,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学质量很难得以提高。
电工教学中的每一个物理概念,都是大量实验结果的高度概括性总结,它并不是凭空发现的。而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能是由于教学时间限制,把这个符合认知习惯的过程颠倒过来了,搞得这些概念很神秘抽象,导致学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无法理解其物理内涵。因此,每一个概念的引出,首先要从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出发,让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实验现象,进一步总结并阐述其物理意义。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的方法。如先通过相关前期简单知识的讲解或实验,首先让学生接触这个物理概念,并对其有一些简单的感性认识,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现象观察,提问启发引导,利用学生已知的概念引出新物理量,并逐渐理解这个物理量,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入这个概念。实践发现,如果退一步,将是海阔天空。下面试举例说明。
磁感应强度,这个概念是为了定量地描述磁场中各点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引入的物理量。如果开门见山引入这个物理量,学生很不容易接受。可以通过下面的小实验演示,把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作比较;1)地球表面的磁场(地磁场)很弱,只有当把菱形小磁铁放在针尖上时才能缓慢摆动指向南北方向,这就是指南针的原理;2)条形磁铁的磁极附近的磁场较强,能够引起菱形小磁铁剧烈摆动,近处的铁钉也能够紧紧吸牢,提起也不会掉下了。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直观地总结:该点的磁场越强,磁感应强度的值越大;该点的磁场越弱磁感应强度的值越小。而且磁感应强度是有方向的。此时,学生已经对磁感应强度有了感性的了解。再引入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在讲解自感系数(电感)时,若按照课本上的顺序,先引入L=NΦ/I,再讲解,最后讲解L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概念引入比较突然,学生很难理解。也可以运用上述类似的方法。
以线圈的自感实验引入后,老师设问:若用一个电阻值与线圈L相同的导体,绕两圈来代替线圈L。实验现象如何?(学生都会大声回答:没自感现象。)实验现象为:当开关SA打开时,灯泡立即熄灭,此时没有自感电动势。老师总结:当通过线圈的电流变化的相同时,不同的线圈产生的自感电感势的本领是不同的。为了衡量不同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的能力,引入了自感系数(电感)L。线圈的电感,是由线圈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此时可以拿出几个不同的线圈给学生看)。线圈越长,单位长度上的匝数越多,截面积越大,电感就越大。产生的电感电动势的本领就越大。有铁芯的线圈,其电感比空线圈的大的多。当学生对这个物理量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再引入概念,L=NΦ/I,从而可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于电容C的引入。在讲电容器时,可以把电容器与水容器(水桶)、气体容器(煤气罐)相类比,电容器是装电的。把大水桶与小水桶比较、大的煤气罐与小的煤气罐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容器有容积的不同。引向电容器也有容积的不同:电容,反映电容器存储电荷能力的大小。之后引入:对于某一个电容器而言,电荷量Q与电压U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定义为电容C。在电容的概念讲解时可以利用PPT,展示出不同大小容器的图片,方便学生感性认识。还可以把电容器的电压与水杯内水的高度类比,电容器的电容与水杯的粗细类比更利于学生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用到加速度,磁通的变化率等概念的引入上。从实验现象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出抽象物理概念,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从而能够灵活运用概念和公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学生对新概念都有一个接受过程,尤其是抽象的物理概念。如何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掌握,是授课过程中的难点。这种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具体案例引入抽象概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记忆,并在灵活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不同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8]颜莉.胡峰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3).
当前,电气工程设计绘图方式早就进入了计算机绘图阶段,但是对于设计中绘图方法及设计经验的理论发展却十分缓慢,仍然停留在各索、言传身教上。国家的规范、标准、国标图集更多是对设计内容的要求,对于电气工程设计流程却没有公认的可以让设计人员能够快速掌握工程设计的方法。设计质量仅靠设计人员自我探索和经验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借鉴软件工程,首次提出了电气工程设计模式的概念,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电气工程设计人员对于电气工程设计中设计模式的思考和总结。
电气工程设计模式(以下简称设计模式)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人知晓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电气工程设计流程经验的总结。设计模式是为了将工程设计过程中好的方法和经验以理论形式进行总结概括,让电气工程设计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保障和提高,让设计更容易。毫无疑问,电气工程设计模式使工程设计更加清晰化、明确化,它并不介绍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而是一个设计流程的理论概括。
1)通用性。设计模式必须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够被更多的人所借鉴和运用,才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没人使用的设计模式一定不是好的设计模式。2)易用性。设计模式必须具有极强的指导性,非常容易被接受和掌握,利用设计模式可以高效、快速、高质量地完成某项设计工作。3)准确性。工程设计关系到工程的成败和质量,不能有任何马虎,作为指导工程设计的设计模式必须是经过大家认可的、反复验证过的、正确的一套经验总结。4)实践性。设计模式来源于实践,在当前没有任何参考资源,此领域尚属空白的情况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检验出来的设计模式才是真正的设计模式,才具有更大的价值。
设计模式的内容应该贯穿所有专业的工程设计的各个阶段,既有全局设计模式,也有局部设计模式。全局设计模式指导设计人员进行工程全过程的设计,局部设计模式则针对某个阶段的某个具体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根据电气工程设计的内容,电气工程设计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可行性研究(方案)阶段。a)土建委托资料设计模式;b)工程估算设计模式;c)方案说明书设计模式等。2)初步设计(初设)阶段。a)土建委托资料设计模式;b)工程概算设计模式;c)初设说明书设计模式。d)初设附图设计模式。e)初设主要设备表设计模式等。3)施工图阶段。a)配电系统一次设计模式(高、低压);b)配电系统二次设计模式(高、低压);c)电气设备布置设计模式;d)配管设计模式;e)照明设计模式;f)防雷接地设计模式;g)各种弱电系统设计模式等。
1.4.1快速掌握成熟的设计流程、经验和方法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设计,借鉴前辈已经摸索多年积累的成熟的设计流程、经验和方法,快速地提高设计水平。结合使用者自身的情况和设计项目直接对原有或他人的设计模式进行优化,效率更高,比较容易形成更好的设计模式。1.4.2规范电气工程设计目前的电气工程设计由于没有成熟的设计模式,工程设计完全根据设计人员自身的理解程度和设计习惯来完成,设计产品水平参差不齐,容易造成设计遗漏和设计错误;依靠设计模式,可以规范相对较为混乱的电气工程设计过程。1.4.3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而电气工程设计是工程设计的神经系统;电气工程设计模式则为电气工程设计提供了质量和效率的保障,利用设计模式,就是采用了成熟的设计经验和流程。这对于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团队协作设计,规范设计流程,控制设计质量,提高设计效率的好处显而易见。
各行各业的电气工程设计中,照明施工图设计是电气工程设计中的基础内容,是相对较易、不可缺少的内容。下面就以照明施工图设计为例,介绍笔者工程设计过程中总结的两种常用照明设计模式,照明布置优先模式和照明系统优先模式,供大家讨论和参考。
本设计模式适用于结构较为复杂,功能多样的建筑物,比如综合楼、变电所、车间等,共有5个阶段。2.1.1计算各房间或场所设计照度和功率密度限制通常采用利用系数法计算平均照度,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灯具及光源,设计照度值和功率密度计算值应满足国家规范GB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的要求,最终计算得到各房间或场所的灯具数量。注意节能光源需考虑镇流器功率。2.1.2照明设备布置及标注根据建筑物防火分区及照明箱供电范围确定照明配电箱数量,并确定其布置位置。根据阶段1)计算所得各房间或场所灯具数量,在满足灯具最大距高比的前提下,采用均匀分布的原则进行灯具的布置,同时布置翘板开关、延时开关、声光开关等。再布置需从照明配电箱内供电的插座、排风机、空调等。最后对布置好的设备进行标注,确定灯具及设备安装高度。2.1.3照明管线标注以照明配电箱为源头,根据规范对于照明配电及控制的要求,将阶段2)中布置的灯具、开关、设备等利用线缆(一般为塑料绝缘铜导线)将其连接,并对线缆的回路号及根数进行标注。2.1.4照明配电系统图绘制已经确定的照明配电箱的配电系统图,照明配出回路数已基本确定,主要根据灯具或设备容量选择微型断路器和导线截面。注意需要设置漏电保护RCD和同时断开中性线照明设计说明及设备材料统计照明设计说明主要对照明电源来源、设备安装、管线敷设、接地及安全等进行说明。最后对建筑物照明系统的设备及材料进行统计汇总,完成照明施工图设计。
本设计模式适用于结构简单或功能单一的建筑物,比如厕所、小型仓库、宿舍楼、住宅楼等,共有6个阶段。1)初步确定照明配电系统;根据建筑物防火分区及照明箱供电范围确定照明配电箱数量,并确定其布置位置。根据供电范围和照明配电及控制要求初步确定照明箱配出回路数。2)计算各房间或场所设计照度和功率密度限制(同照明布置优先模式第1)阶段);3)照明设备布置及标注(同照明布置优先模式第2)阶段);4)照明管线标注(同照明布置优先模式第3)阶段);5)根据照明设备布置最终确定照明配电系统;6)照明设计说明及设备材料统计(同照明布置优先模式第5)阶段)。
设计模式就像是一个模版,可应用于多种不同场合,因此设计模式并不是一个特定的设计产品,而是提供工程设计中不同设计流程内容的抽象描述,提供设计方法和思路。学习和理解设计模式是使用设计模式的第一步,掌握已有的设计模式,并理解其优缺点,是使用好设计模式的前提。在学习和理解设计模式后,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使用过程中对设计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满足自身使用的要求。
综上,本文通过工作实践,首次提出了电气工程设计模式的概念,并对电气工程设计模式的特点、内容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再通过对电气照明施工图设计模式的探讨,希望引发电气工程设计人员对设计模式的深入思考,总结出多种满足各种设计需求的设计模式,为规范设计,提高设计质量,进而提高我国工程质量做出努力和贡献。
[1]GB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能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少学时电工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使非电专业学生初步掌握传统电气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气技术的发展方向,而且可以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应用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但电工课程的内容广、抽象概念多,而非电专业学生接触电类课程的时间少,怎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认为首先要对少学时电工课程特殊性进行再认识。
少学时电工课程与物理课程“电磁学”部分衔接,但不同于物理课程中的“电磁学”部分。物理课程是一门精确的理论科学,它通过实验来建立和验证理论,同时用数学来表达理论。物理课程中的“电磁学”部分较多地涉及本质的探讨和定量的研究,更密切地依赖于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知识。而少学时电工课程主要讲授电磁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它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都应从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出发,突出定性分析,减少定量计算,不必以严格地进行理论验证及数学推导。如讲授变压器原、副方之间的电压、电流变换关系及功率平衡关系,应着重定性分析三个关系式:(1)电压平衡关系式U≈E=4.44ωFφm,U=E=4.44ωFφm;(2)磁通势平衡关系式ω+ω=ω;(3)电压、电流变比关系式K==。讲清它们的物理意义和前提条件,并运用上述基本概念去分析变压器的工作状态和运行特性。因为在电工实践中,即使进行严密的计算也不一定能得到和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结果,最终还需要进行实验调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与物理课程中有关内容相衔接,同时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突出电工的“工”字,即工程应用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在“电磁学”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扩展。
2?郾少学时电工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扩展知识面的技术基础课程,应注意把握教学的深度和要求。
少学时电工课程任务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其要求是:(1)掌握交、直流电路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2)了解常用机电能量转换设备的构造原理、工作特性及使用常识。(3)掌握常规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能阅读、设计和连接简单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通过实验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具有组成简单电路、使用常用电气仪表和设备的能力。(5)具有安全用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等电能管理方面的基本常识。少学时电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电专业中各个技术的理论问题及其应用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深度和要求上,要低于电气专业的电工课程。如在讲授变压器电能传递的过程时,只需着重说明三个概念:(1)只有变化的磁场才能利用电磁感应作用传递电能,因此变压器必定是交流电器。(2)变压器在传递能量时,必须保持功率平衡,因此在传递过程中如果输出电压升高,则输出电流应下降,反之亦然。(3)由于变压器是传递能量的设备,而不是直接耗能的设备,因此变压器在电网上工作时本身只消耗极小的电功率。由于教师大都是任教电气专业,兼任非电专业,往往容易按电专业的要求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加深非电专业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主要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而少学时电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电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为学生毕业后学习、使用电气新技术打基础,为本专业服务。因此,少学时电工课程除了保证基本的电气技术基础知识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有选择地重点介绍某些电气应用技术。在讲授时应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专业实际,注意介绍电能的实际应用,展示实物教具,观看有关录象,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思路。在讲解各种电机和电器时,要注意进行总结对比,找出它们在基本结构上、工作原理上异同之处,认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区别,防止学生张冠李戴,混淆不清。对基本理论方面,如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要让学生在搞清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应用能提高说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练习是应用电工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非电专业的学生往往把电工课程当成副课,学不学关系不大,因此督促学生完成作业非常必要。要劝学、帮学、互学,对学生遇到的难题,首先要搞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明确涉及的原理过程,然后针对问题的性质和特点作耐心细致的讲解。要设法让学生理解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又是怎样解决和应用的。
4?郾少学时电工课程课堂演示实验不同于学生的实验课,应注意把演示与理论讲授有机地结合,使之符合认识规律。
课堂演示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直观教学原则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基本理论知识,增强学习的信心。此外,还能增长见识,开拓思路。针对中职学校非电专业学生对电工课程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的特点,充分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手段,以弥补学生“先天不足”,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电气设备的额定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将电阻元件在超过额定电压的情况下通电,产生冒烟、烧毁等现象,可使学生对电阻元件额定值和必须在额定值范围内使用电气设备方面有深刻的印象。对于实践机会较少的非电专业学生来说,把原理图转化为实际的线路,是一个较大的飞跃,而且有一定的困难。课堂实验鼠笼式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这一典型线路,结合课堂讲授,逐条连接控制线路,并通电操作,演示电路功能,可使学生了解原理图与实际线路的对应关系并学习接线技巧。必须注意的是,课堂演示实验是在课堂讲授这一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同于学生的实验课。课堂演示要求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紧密配合理论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以获得深刻的印象,建立明确的概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把演示与理论讲授有机地结合,使之符合认识规律。
一个完整的电气项目工程项目要经历概念、开发、项目的实施以及收尾四个阶段。根据项目全面的质量控制的观点,为保证或提高工程质量,质量控制应该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建立健全完整的质量控制体制。
根据相关电气工程的进度表可以看出,电气项目的概念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进行可研报告的优化、审查工作以及设备、施工单位的招投标工作。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决策质量以及设计质量。因此,在进行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中,要将所有可行方案进行质量控制各方面的存细对比,将项目的质量指标明确规定出来,进行几种方案的比较,提出对项目质量的总体要求,具体包括厂房建设和设备基础设施的项目质量方案比较,电力设备安装选择方案质量比较,等等。是该电力建设项目的最终质量要求即满足项目的使用要求,也会使业主方满意。
在项目的概念阶段,项目的所有者对项目的质量提出具体要求为,利用该循环水建设项目的成果,来进行余热回收,既要保证项目使用质量还要保证工程功能质量。然而,在该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概念阶段中,不能只单纯地进行质量控制,还要考虑到项目的实际进度和项目的成本情况。制定相关质量控制措施时候,要考虑实际措施实施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该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合理性。
项目概念阶段是整个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接下来其他阶段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其质量关系到项目的整体。项目前期的概念研究阶段主要用于确定项目是否可以进行下去,包括对该项目所牵扯到的各个领域或行业、开发单位资金投入的基本情况、技术实施方案是否可行、周边环境、项目财务资金的募集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估测。由此可见,在项目的前期概念阶段,从整体上指明了项目质量要往哪个高度层面发展。因此可知,概念阶段最终得出结论将左右项目整体质量水平。可以说此阶段进行的是战略性质量控制工作。
对于电气项目的前期也就是对应着的电气项目的设计阶段中,关于质量控制,要充分体现出其阶段作用,彻底起到完善的指导意义。
正如其他的大多数的项目类似,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也必然经过开发,然后再是设计继而完成前期的质量控制过程。这一阶段的项目质量控制任务是为了保证项目的最终质量符合用户的要求,使用户的满意度达到最高,如果项目的开发设计工作质量不合格,质量设计草率,那么会给接下来的质量控制造成困难,也会给项目带来隐患。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能够得出关于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管理,前期的作用要超过于后期的弥补,可见这一阶段的项目决策和质量设计规划是起到全局性的关键作用。
项目在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项目电力建设工程的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本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是项目进行质量设计,这一阶段是该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起点,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对电力厂房的和电力设备基础建设的质量进行设计,而且还要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最后为了达到项目设计质量标准,还要制订具体的项目质量控制方案。
其中质量设计是根据电气项目的实际要求,设计能够满足“功能”要求的方案,其中包括质量指标的制定,已完成项目的质量设计。质量设计是使项目的安全行增强,保证项目出现问题后具有可维修和可靠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保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项目实施起来难度大,即使投资成本低,但是如果项目的性能差,那么设计也不合理;同样,要是项目的性能好,但是实施困难,而且经济成本大,那也是不合理的。项目开发人员必须进行综合评估,最后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电气项目质量控制按照项目的进展,以时间为主线,以业主方、人力资源、参与各方协作交流、质量控制人员的工作能力、项目维护和服务质量绩效等影响因素为副线,将实施阶段划分为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前一步的质量控制是后一步的质量保证。在项目进行的全生命周期中,项目实施阶段又叫项目施工阶段,其质量对项目最终产品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本阶段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事前质量控制,顾名思义就是项目建设前期的预先准备的质量控制方案,映射到该电气建设项目中去就是所谓的前期预测,这一阶段是进行全方位的预测准备,凡是涉及到对质量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都要考虑。有技术方面的,还有管理和资源的相关影响因素预测。
技术准备:技术负责人需要对项目相关文案进行交底,并对图纸文件进行会审后能做到烂熟于心。熟悉项目的场地情况及项目发展到此阶段所达到的资金情况,把实际的场地状况与施工进度安排情况相结合,制定出项目质量控制的具体的可行办法。确定如何检查评判各个阶段的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物质准备: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原材料及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质量直接影响到生产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要求此类建材的质量必须达到合格标准,管理过程中必须对项目采用的全部材料进行材质检查验收,达到相应的标准后才可用于施工。对永久性的施工生产设备或装置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质量检查和管理,出现质量问题的机械设备坚决不能使用;准备常用的质量检查工具、设备以及其他质量检查过程中所需要的装置等。
组织准备:统筹兼顾,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完善质量的监管力度,保证质量按标准达标;培养卓越的质量控制人才,实现质量的总体监管,定期对施工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与锻炼,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丰富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从而更好地投入工作之中,提高项目质量;建立完善的责任体质,层层管理,保证项目质量;实行有关岗位的责任制等。
现场准备:由于每个项目都有它的特殊性,要因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该项目的实际现场准备。例如:建筑项目的现场准备需要控制网、水标准点的测量;材料的运输;有关技术的测定与检测;临时生产生活设施搭建等准备。
电气工程项目的事中质量控制就是对项目的施工阶段进行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包括:施工过程交接过程要进行质量检查,采取相应合理的措施进行质量控制,制定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对图纸会审要进行记录,对交底要有技术措施,配置的施工材料要严格进行质量检查,对项目的隐蔽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在项目进行设计变更时要进行审核以及办理相关的手续,对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工程返工后还要进行质量复查,项目结束后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项目产品进行成品保护,将项目所有的质量控制文件注意归档。
电气工程项目的事中质量控制管理的实质,就是在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如何建立和发挥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自我约束以及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使工程项目质量形成从分部分项工程到单位工程的质量控制始终受到控制状态。总而言之,在事前质量控制的前提下,事中控制是保证电气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没有良好的作业自控和监控能力,工程项目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尽管在前期和实施过程中做的已经很好,但是一般的项目都比较的大,这样就或多或少的对质量产生不可估计的影响,最终的建筑实体也会受到影响是可想而知的,项目的后期质量控制就显得必不可少。对于减少劣质建筑使用,质量把关,该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评价和审查,一旦出现问题,轻者维修,部分工程返工,重者报废。但是,即使是最后阶段的质量控制,也需要配以相对应的文件资料和标准,保证验收结果的质量合格。
收尾阶段常常是工作人员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质量控制阶段,有很多管理人员在这一阶段放松了对电气工程主体的质量把关。但是,这一阶段确是起着重要的质量控制作用,是对整个电气项目完成的一个总体的评价和检查,是对整个项目结果与设计阶段工程质量目标的一个对比,然后对项目工程做最后移交。项目开发单位各相关部门要对所开发项目进行地毯式的大检查,查看项目是否按照前期预定的质量要求水准展开施工。对不达标的项目施工方提出批评处理,并限期整改到位。以此保证工程质量能顺利通过业主方及质量监督部门的验收。
竣工验收也是收尾阶段控制质量的重要办法,此阶段的验收必须以质量标准规划中关于质量的各项指标要求以及关于采购合同中所约定的质量保证规定,明确并严格按照各项质检评定标准,对项目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可办理竣工验收手续。最终通过项目的质量验收拿到验收评定报告和相关的说明材料。
本文对电气项目的决策与设计规划、电气项目施工以及电气项目工程的验收等流程进行详细讨论,说明其在质量管理中涉及面非常广,需要各方的配合,只有通过对项目的决策与设计规划、电气项目施工以及电气项目工程的验收等流程的提升,才能对电气项目过程的质量控制起到促进作用,并且随着各个因素的数值升高,电气工程质量控制系统的水平也才能升高。
[3]张维.电力工程安装施工中的技术要点与细节问题之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7).
[5]翟瑞云. 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策略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7) .
[8]姜旭,张雪.关于如何提高电气工程预算质量的对策和建议[J].四川水泥,2015(12) .
很多化学理论在新授课上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第一次见到,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电解原理一课的教学中,应当从电解原理的基本知识框架开始入手促进学生对电解原理一块知识的充分感知,要能够从实验入手,逐步的进行理论的分析然后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对比,探讨,逐步了解电解的初步意义,学会认识电极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之间的微妙关系.还要能够逐步的认识到能量的转化在电解过程中是如何进行的.所以在基本知识认识的深化的时候笔者设置了电解水实验来促进学生的认知.从电解水实验让学生出现一个以往认知跟新知识之间的巨大矛盾促进学生自觉的进入另一个层面即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初中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接触过电解水的装置,所以在结合电解原理的知识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的时候,高中阶段的实验应当更加的开放化.应当没有严格的格式进行限制,以学生理解知识入手:具备电解的条件即可进行反应.即有回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以及外部的导电这三个条件满足了,即可进行实验.接着引领学生分析阴阳两极的产物以及产物的体积的比例进一步加深对电解原理的基础理论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应当在感知基本理论之后有规律的进行归纳提升,防止以偏概全的问题发生.如电解原理一块内容在高中化学必修4当中显得十分的突出,这个突出主要是体现在电解原理一块知识的复杂性和难理解性上.电解原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相关内容都是容易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者应当给学生创造机会在课堂上将这些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逐步的内化.
国家调整“十一五”后三年电力建设发展规划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发展势头迅猛,但近几年来,钢材、大型铸锻件、硅钢片以及铜、铝等有色金属材料资源紧张,国际主要铁矿石供应国连年大幅度涨价,必然造成电网工程造价的水涨船高。可见,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化,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是明显的。且随着施工工艺不断革新,电网工程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使用,势必造成电网工程投资的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为了保证电网工程项目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必要对电网工程造价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首先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在电网建设项目工程中严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过且过的思想是万万不能有;同时管理者要明白电网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都影响着电网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换句话说,也就是电网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错误,损失都将是不可挽回。电网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主要在于防止投资超出限额,更重要的是得使人、财、物等现有的资源,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对于节约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范围和规模,电网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材料价格处于动态管理状态,并随季节、市场、场地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工程实际开支数额与概算数额很难完全一致,若是发生主要生产材料价格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价格波动造成的差额很大。以上问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概预算人员在编制概预算时,也无法预测到工程施工阶段时设备材料价格的变化;当然也存在套用指标或指标调整不当,定额、费用选择不恰当等多方因素。编制概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建设成本,当概预算本身已严重缺乏合理性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其对成本控制的意义。此外,定额内容不完整,或因初设不到位,概算编制的时候子项目发生漏缺项等也会造成工程概预算的偏差。
设计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修改或变更是难免的,有时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能成为节约投资的重要途径。但是,实践中的设计修改或变更,有的是由于建设单位的要求,有的则是由于前一阶段设计过于粗糙或因功能和构造处理不当引起的,其结果大多是超标准、增投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设计单位主要只负技术责任,基本不负经济责任,没有限额设计的严格规定,设计环节经济控制深度不够导致设计漏项,许多项目在设计阶段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不够认真,以及设计水平不高,审查制度不严等,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漏项,不得不补列建设内容,因此增加投资。
工程项目经理对工程成本的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系统控制的管理过程,要求项目经理应有非常高的综合索质,对工程的设计、招标、采购、施工、验收、结算等工作非常了解,并熟知电力工程建设的特点,在监督施工进度,严把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要承担控制工程成本,协调设计人员、施工人员、材料人员和预算人员之间的工作等任务。
由于工程项目审计安排不合理,时间过分集中,造成审计人员审计工作任务繁重,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对所有的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准确的审计,及时发现工程量、工程取费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及时完成审计任务,上级单位经常从下级代管供电企业抽调非专业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工作,严重影响工程审计的质量。
除了上述四点导致工程超概算的主要原因外,施工队的选择不当、材料采购过程不合理、合同管理不规范等也会严重影响工程成本。
可行性研究关键是对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电力系统一次方案。必须仔细论证电力系统一次方案,因为它决定了工程的总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应论证其建设的必要性,提出接入系统方案,确定合理的工程规模和投产年限,提出技术经济合理的方案,并进行必要的电气计算,无功补偿平衡和调相调压计算,进行线路型式及导线截面选择,提出相关的电气设备参数要求。其二,电力系统二次方案。包括系统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相角测量装置、调度自动化子站、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系统通信、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等内容。其三,变电站或换流站站址选择。站址的确定对电网项目造价影响较大,应充分考察地理状况、土地使用情况、矿产资源、历史文物、出线条件、气象条件、站址环境、拆迁赔偿情况等。其四,变电站或换流站工程设想。主要包括:电气主接线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电气布置、站区总体规划和总布置、建筑规模及结构设想、供排水系统、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火灾探测报警与消防系统等。其五,线路路径选择。依据变电站进出线位置、方向、电力网络结构、输电容量、电压等级、回路数、线路起止点及中间落点的位置和远近期过渡方案确定线个路径方案作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来选择。其六,大跨越点选择及工程设想。包括:介绍跨越点位置概况、工程地质、工程水文条件及防洪影响评价情况,以及各方案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林木砍伐和拆迁简要情况及环境保护情况;确定跨越方式、塔高、塔头布置、导地线型式、防雷、接地方案等内容;说明铁塔材质及主要材料耗量,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电网工程典型造价是国家电网公司加强工程造价管理,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典型方案的界定上,要综合各种模块的使用条件,通过对大量的实际工程的统计、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典型性工程断面,再结合各种地区的线路特点,科学设计边界条件,形成典型方案。工程典型造价就是在典型方案的基础上确定出来的,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将典型性造价推广,这样就为工程造价建立了科学地工程造价标准。为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建设成本提供了依据。
推行限额设计有利于强化设计人员的造价控制意识,促使他们进行项目全寿命费用的分析,比如:在输变电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对于主接线方案的确定和线路选线定位,以及防雷、抗冰、防冰、融冰等对运行成本影响较大设计方案的优化。使得设计人员全面分析、仔细考虑,认真权衡,努力降低工程成本,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投资限额内。限额设计目标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投资估算确定的,一般为工程费的90%。限额设计目标还要分解到各个单项工程,确定单项工程的投资限额。限额设计可分为目标分解与计划、目标实施、信息反馈等过程。首先应确定项目投资限额,在单项工程之间进行投资分配,确定各单项工程投资限额,再进行初步设计,并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看技术方案是否达到限额要求,达不到的重新考虑设计方案,达到的即可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编制施工图预算,使其满足限额要求即可进行工程施工。
[1] 电力工程造价与定额管理总站.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学习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科学教学内涵更加丰富,更有魅力。课堂教学中,对学习资源利用得好,挖掘得深就可能打造出对学生成长有用的优质课堂。现结合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电功率》的教学实践,谈谈以八年级(下)学习资源“手摇发电机”为主线的设计思路。
2.假若作用在摇柄上的力恒为5牛,转一圈手对摇柄做了多少功?若转1圈需要0.5秒,摇柄转动时的功率多大?
3.你能描述一下是谁对谁做功,使小灯泡获得了内能和光能吗?在这过程中消耗了什么能?(人对摇柄做功,使摇柄获得了机械能,这过程中人消耗了化学能)追问:当电流通过小灯泡时,使小灯泡获得了光能和内能,你能描述一下是谁对谁做功吗?在这过程中消耗了什么能?总结:机械能做功,电流也能做功。
4.实验中慢慢摇摇柄与快速摇摇柄,你看到了什么?(机械做功有快慢,电流做功也有快慢。电流做功的快慢用电功率来表示,电功率是判断灯亮暗的依据)
6.手摇发电机工作时,我们可以用P=Fv来计算机械功率。那么,如何计算小灯泡工作时的电功率?猜想:电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科书先从电能转化的实例出发,使学生初步认识:电流做功多少,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教科书中电能转化的实例有电视机、厨房的脱排油烟机、应急灯。这三种电器仅能说明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局限性很大。而运用手摇发电机可以顺其自然地把机械功、机械功率概念作类比,引出电功、电功率概念。这节课以“手摇发电机”为主线的学习资源创新,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开发学习资源的魅力所在。
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段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会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备课时笔者总在思索如何把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巧妙地融合,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 寻找兴奋点,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新奇有趣,让这个情境、这些知识在他们脑海中打上烙印,多少年后仍能想起并津津乐道。
这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很枯燥又很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中的三个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某种溶质。笔者设置生活化情境活动――制造“死海”,引导学生经历“形成认识――巩固认识――否定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思维过程。并逐步到达:概念完善了,制造“死海”成功了。流程如下:
2.引导实验,让学生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初步不完整概念: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是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是不饱和溶液。
3.提出任务:要想使溶液更浓,底部的固体溶质全部溶解进去,你有什么好办法?得出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和应用,产生新的情境,所以强调此概念必须限制的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4.利用“猜一猜:是真?是假?”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举证,得出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引发新的猜想。
5.引导实验,发现溶液饱和之后为什么还能继续溶解溶质?思考讨论,从而完善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概念:“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是不饱和溶液。”强调概念中关键词“这种溶质”。并总结出制造“死海”的有效方法,引发再思考和情景题变式训练。
本节课笔者创设了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有趣的学习情境,与新知识巧妙结合,让陌生材料熟悉化,把静态的信息变为动态的情境,将枯燥的概念学习变得富有趣味性和连贯性,并通过实验探究降低思维的难度。整节课学生都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了一个又一个动手实践活动,体验着获取知识的快乐,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价值。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始终关注和欣赏学生,在知识关键处和学生出现迷惑时引导实验探究,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喜悦,学生既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又能把学到的新知识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把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总之,创设学习情境既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操作、探索、讨论、感受,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体验,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的呼吸系统;呼气和吸气的原理;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这个实验平时教师都做过,但一般是教师自己演示,往下拉膈膜,观察气球的变化。但这节课笔者让学生自己制作人的呼吸模拟演示器(如右图),器材及制作方法:用两个气球模拟肺,连上玻璃管,用橡皮塞塞紧,用大可乐瓶(剪去底部粘上橡皮膜模拟膈)模拟胸腔。要求学生让气球鼓起来,学生开始实验,很多学生想到了吹,确实把气球吹起来了;也有部分学生用手捏塑料瓶(当然不会鼓起来);只有少数学生想到用手拉。有的学生解释说:“用嘴吹类似人工呼吸,不是自己主动呼吸。”笔者要求其他学生对他们进行评价,然后又解释了用手拉“膈膜”的原理。课外作业设计是让学生给自己制作人的呼吸模拟演示器,并拟出一份使用说明书。笔者认为,教学的亮点就是增添探究,或把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的实验,再让学生去探究。其实,我们看似理所当然的东西,有时候学生往往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让学生亲身动手做实验,可以让我们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著名教育学家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研究表明,动手实践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手脑协调的直接体验可以促进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活力”的科学课堂是以“探究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活力”的科学课堂是开放的、发展的,它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投入学习、发现学习、完善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是灵动的、积极的,也是高效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提出:“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要不断涌动产生,通过讨论、辩论、争论, 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闪烁着五彩的生命原色,这才是课堂学习的理想境界。”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所学知识为载体,精心组织,预设一些开放性探究训练,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逻辑推理,积极主动地探究实验,总结归纳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及迁移等能力。
【案例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空气》复习课中,笔者以回忆书本P35图2-3实验“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探究”为例,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进行学习:
3.对替代材料铁、铜、镁、硫、碳可行性进行讨论,再挑一个作出评价。引导得出材料必须在空气中可燃;不与空气里其他成分反应;不产生气体,如产生气体应该除去,但碳要产生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是会产生一氧化碳,所以也不行。
4.实验结果小于1/5及大于1/5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小于1/5:红磷量不足、装置的密闭性不好、装置温度没有降到室温等;大于1/5:燃烧匙伸入太慢、实验中弹簧夹没有夹紧、选的可燃物跟空气里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等)
周密的讨论之后,教师介绍各种测氧气体积分数的装置,让学生归纳出各种装置的特点、气密性的检查、选材特点、误差比较等。
电气自动化综合了电力、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众所周知,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自动化属于信息化产业,因此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正是时展的需要。工业电气自动化运用高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保证了生产的可靠性,受到了许多行业的欢迎,尤其是得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度重视,使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下面先来了解一下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有关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它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概念。电气自动化全称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以控制理论和电子网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电气自动化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而工业电气自动化指的是用于工业生产的电气自动化,它能够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率,对改善工业生产环境有着重要作用。时代在进步,我们不断走向科技化、信息化及工业化的新时代,工业生产需要紧跟时展,大力发展电气自动化,使其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2)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程。电气自动化从出现到发展再到成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它的发展历程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分不开。下面来具体了解一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首先是电气自动化的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电机、电力等产品不断涌现,这使得自动化的这一概念出现。继电器、接触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它们的应用使人的意志通过设备操作来实现,这也推动了电气自动化的改革。
其次是电气自动化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一种新的理论被提出,它就是现代控制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处理与自动控制共同服务于生产过程,使得生产进一步被优化管理,自动化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讯、电子等技术都得到了进步,这促使了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此时现代控制理论得到了推广,大多难题被集中到这一理论范畴。随着问题的不断研究,探索出了新的自动化理论,首先是大型系统控制理论的产生,之后又产生了智能控制理论,这一突破性的研究大大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
最后是电气自动化相对成熟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它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部分,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各个领域。另外,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影响电气自动化发展的因素。影响电气自动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信息技术与物理科学的影响,下面分别来了解一下它们对电气自动化的影响。
首先是信息技术对电气自动化的影响。从广义上讲,信息技术是人类对信息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提供了新的手段,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电气工程中,充分的利用了通信技术,这也是信息技术影响电气自动化的表现。
其次是物理科学对电气自动化的影响。在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中,物理科学与之紧密相连,物理科学的运用推动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三极管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意识和设备操作联系起来,这一发明推动了固体电子学的发展,使物理科学与电气自动化相互关联。电气自动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与物理科学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到系统中。
4)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IEC61850的制定使得给不同厂家IED设备信息交流提供了标准,大大促进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广泛应用是时展的必然,在IEC61850标准下,我国进一步研发了电气自动化系统产品,并且有所进步。与国际接轨,应用国际标准是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Windows已经成为了工业控制的标准平台。基于PC的控制系统受到了广大行业的好评,它不仅具有灵活性,而且具有易于集成的特点,维护起来相当方便。自从可编程的国际标准IEC 61131制定后,使得编程接口更加标准化,各大PLC厂商都依照这一规范,推出的许多产品都能够符合该标准的要求。其中,PC控制软件也有许多是按照该标准开发的。在工业领域,电气自动化受到了高度重视,现在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现场总线及先进控制在生产中的应用。
1)现场总线指的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系统,主要解决系统之间信息传递的有关问题,它的出现给工业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对工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它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各个领域。与控制系统相比,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具有全数字化、开放性、互用性、智能化等特点,成为工业生产自动化的方向。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节约企业成本,现场总线的设置相对简单,使用的设备较少,节约了设备投资费用。除此之外,它可以减少后期电缆的使用,同时也节约了相关的施工费用,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目前来说,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发展尚未成熟,它与分散控制系统共同存在于工业生产中。
2)先进控制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并非易事,运用预估控制技术后,会使数学模型的要求降低。先进控制技术既可以进行模型预测,又可以进行推断控制,另外,先进控制还可以处理较为复杂的多变量。先进控制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的,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模型辨识等功能,计算机技术就是先进控制的发展平台。智能化是先进控制的发展趋势,生产过程需要智能系统来完成,智能系统可以用来进行故障诊断、监督等工作。
随着电气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部分,大大推动了国民经济经济的发展。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电气自动化从无到有,从开始到成熟,它不仅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而且受到了物理科学的极大影响。电气自动化不断发展,它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工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电路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路原理,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为之后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电路理论基础知识及电路分析方法支撑的重任。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路课程尤为重要。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电路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电路理论是当前电子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对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电路原理”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信号与系统”课程已经从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扩展成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甚至在很多非电专业中也设置了这门课程,而其内容也从单一的电系统分析扩展到许多非电系统分析。虽然各个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时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应用背景也有差异,但是,本课程依然保留了以分析系统对信号的响应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以适应当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要。《信号与系统》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连续信号与系统分析和离散时间系统分析。涉及了信号与系统的概念、信号分析、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等。该课程对于理论和实践两个体系都有很高的要求。
两门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两门课程不是简单的整合在一起就成,而且两门课程之间相关联的内容有大量重复,“电路原理”课程中包含了“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连续信号与系统分析的相关内容,如电路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系统函数、系统稳定性、系统频率特性、系统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频谱、系统复频域分析、状态变量法等。因此,如何优化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教学是课程内容优化的一个核心。在总体优化上应突出两门课程的重点,既要保证各门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又要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力求构造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不再单独强调各个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容体系,使两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在内容的选择上,将电路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系统的网络函数等内容放在电路中讲述,在“信号与系统”中重点讲述傅里叶变换,并以傅里叶变换为核心研究线性系统和信号处理和通信理论的相关问题,着重信号分析和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响应大力压缩拉普拉斯变换相关内容,加强离散分析和Z变换等相关知识。使既要保证各门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又要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力求构造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将“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为“电路、信号与系统”,两门门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拼凑成一门课程,而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融合成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对“电路原理”课中某些经典内容,如网孔法、电压法、电流法等电路分析方法,只介绍基本概念和方法,不再追求复杂电路的计算,复杂电路分析可以借助于电路分析软件实现。对“信号与系统”中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各种经典解法,只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意义,不需要掌握复杂的求解过程,主要掌握如何用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这使得学生对两课程学习效率提到,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3.4可以强调三大变换(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原理”课中介绍,在“信号与系统”中在拉普拉斯变换的基础上引入Z变换,并且实际运用。
“电路原理”非正弦电路分析一章中,加强了频率特性和频域分析的概念,为学习离散时间信号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对课程内容整合和优化的同时,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总体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不会感觉学习疲惫。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该想以前一样重分数而不重能力,得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重视基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基本概念的建立,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解题技巧,强化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例如,在求解电路时,常常涉及到电容上电压的突变和电感上电流突变的问题,即O+和O-不一样的情况,在介绍这些内容时引入δ(t)函数,利用函数可以解决此类问题,而且比较容易地将函数的物理意义介绍清楚。又如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中,数字滤波器的滤波过程和滤波性能是一个难点leyu官方网站,在讲授中反复比较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的特点及共同点,使学生对数字滤波器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例如,在求解电路时,常常涉及到电容上电压的突变和电感上电流突变的问题,即O+和O-不一样的情况,在介绍这些内容时引入δ(t)函数,利用函数可以解决此类问题,而且比较容易地将函数的物理意义介绍清楚。
我们在电路课程中,可以增加机辅教学内容效果很好。在掌握基本内容、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在电路原理课程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手段,不仅可以形象展示电路性能、减少复杂电路计算量,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初步掌握电路分析设计的实用方法,为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接触实际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在电路教学中使用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主要是MATALB,课堂教学中,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加入利用软件计算进行演示的内容。同时安排专门的教学环节进行使用功能的介绍,并有专门的上机练习和考试时间。
在本教学体系中,电路原理方面的机辅教学可分成两个方面;先对电路原理见血内容进行演示,之后在开设MATLAB课程。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由于课程内容以离散信号分析与处理为主,故进行计算机分析与处理实际上已属于实验教学的范围,是“信号与系统”课程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考虑到学生已学过计算机语言,且多数学生自备电脑,故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编制了MATALB程序,结合教学进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行上机实验。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本原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随着用人单位对本科生知识结构和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兴学科的不断增加和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基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需要加强,因此,对电子类等专业的“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两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整合和优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使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教学效果会明显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李培芳,李育玲,童梅.“电路原理”与“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整合与优化[M].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11-25.
[2]李萍,刘国忠.“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整合与优化[M].光学技术,2007-11-15.
[3]许波,陈晓平,姬伟,毛彦欣.“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M].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02-15.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2)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化学系的本科四年级学生,另一部分是化学系的教师.(3)调查资料的汇总和分析对学生部分的调查资料由牟鹏用Excel汇总、整理,对教师的调查资料由陈伟使用Word完成.最后的统计分析由陈伟完成.
我们在化学系随机挑选了5位教师和20位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中数据均表示选某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教师和学生分开统计.
(1)您认为学学物理的意义是什么?A.专业课的前导课程B.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C.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提供背景知识D.培养物理学家E.毫无意义(2)与您曾经所学的专业以及现在的教学、科研对大学物理的需要相比,您觉得大学物理的学时数/周应是多少?(3)您曾经所学的专业需要大学物理中哪些方面的知识?A.力学B.热力学C.气体动理论D.电磁学E.光学F.量子物理G.相对论(4)您现在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大学物理中哪些方面的知识?A.力学B.热力学C.气体动理论D.电磁学E.光学F.量子物理G.相对论(5)教师给出的大学物理的各项内容与化学类专业的紧密程度鉴定.
2.2.1应用化学(1)您认为学学物理的意义是什么?A.专业课的前导课程B.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C.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leyu体育,提供背景知识D.培养物理学家E.毫无意义(2)您觉得您学的大学物理课时数与您现在的学习对大学物理的需求相比结果怎样?A.少了B.刚好C.多了D.不知道或其他(3)大学物理的哪些内容对您在专业学习、工作方面有帮助?A.力学B.热力学C.电磁学D.光学E.近代物理F.其他2.2.2化学工程与工艺(1)您认为学学物理的意义是什么?A.专业课的前导课程B.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C.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提供背景知识D.培养物理学家E.毫无意义(2)您觉得您学的大学物理时数与您现在的学习对大学物理的需求相比结果怎样?A.少了B.刚好C.多了D.不知道或其他(3)大学物理的哪些内容对您在专业学习、工作方面有帮助?A.力学B.热力学C.电磁学D.光学E.近代物理F.其他
A:专业的前导课程,对大学物理的需求程度很高,专业课可能会直接用到大学物理的某些方法、概念和规律.大学物理B:为相关专业提供背景知识、思维方法.在专业学习中,可能会间接用到大学物理的某些方法、概念,比如使用仪器时,了解仪器的相关原理等.化学类专业属于大学物理A,可以选用有一定深度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