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体育平台这本书告诉我们可以过不服从的生活人的一生,总有点对抗的东西。我们不愿过全然顺从的生活,又不知道反抗过后出路在哪里,于是不断陷入纠结与迷茫之中。
在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著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这种难以被言明的情绪化作了人物萨比娜,她与主人公托马斯和特丽莎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作为女性,萨比娜的一生都在不断反抗、逃离,她渴望自由,厌恶口号,却又找不到更好的实现自我的方式。
“身为女人,并不是萨比娜选择了生存境界。既然不是选择的结果,便算不上功绩也算不上失败。面对一种强加给我们的状态,萨比娜想,就必须找到一种相适应的态度。在她看来,对生来是女人这一事实进行反抗,与以之为荣耀一样,是荒唐的。”
萨比娜背后有一个很大的纵深,从昆德拉对她的描述上,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60年代世界女性文化的发展。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自己选择的。用萨特的话来说,是“被推到这个世界上的”,这就是荒诞的事情。而且你被推到世界上,是一个女人还是个男人也不是你自己决定的,这是一个被强加的状态。
但是很多人并不会想这个事,也就是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个状态,接受了这个定论,好像这是一件很天然的事。
但是对萨比娜来说就不一样了乐鱼网站。她认为自己生来是个女性,这个事实不需要去反抗,只是我们必须要去适应,要找到一个相适应的态度。
弗兰茨一直生活得顺风顺水,虽然他也追求要打破自己原有的封闭状态,但他一直没有落点,因为他在一个顺向的社会培育里,到达了自己那个零件、齿轮的位置,很正常地运转着。他表面上也有点反叛,但实际上,他就在系统里面,他过得顺其自然,过得很顺滑。
而萨比娜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反叛。她不是忠诚于这个机器,而是背叛它。对萨比娜来说,她上大学,去布拉格,学画画,她心里觉得很宽慰,因为这样可以脱离家庭的控制。她14岁爱上一个同龄的男孩,她父亲吓坏了,萨比娜的父亲就把她关了一年,不让她单独出去跑,有一次父亲拿出一些毕加索画的复制品给萨比娜看,他会嘲笑那些画。
毕加索的画,有青春和生命不断成长的意义,比如说“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乐鱼网站,都有特别强的颠覆性和探索性。他后来还创作出了立体主义等等,把空间放在二维空间里,在一个平面上富有张力地表现,跟传统画法、古典主义相差太大了。
父亲嘲笑那些毕加索的画,结果没想到,反而在萨比娜心里激发出一种反面的效果。她觉得自己既然没有权利去爱这个14岁的男孩子,还可以爱毕加索,爱毕加索的美术,爱他的反叛性。所以后来她就决定学画去了。她学画的基本姿态,她的出发点,就是叛逆。
萨比娜被父亲,被环境压制的少女的心怀,要爆发出来,她要在本能性反叛和强烈的里显露出来。后来,她跑到美术学院去上学,学院里教的都是一些非常规矩的、继承传统章法的基础训练。但是萨比娜不想循规蹈矩,她干了一件事,既然禁止去画反叛性的题材,她干脆很快就嫁给一个布拉格的演员,因为那个演员名声很坏,人们都说他不规不矩的。
萨比娜的父母说什么都不能接受萨比娜找这样一个人,但是萨比娜很高兴,坚持一定要跟这个男人结婚。
后来萨比娜的妈妈去世了,她的爸爸因为深爱自己的妻子,了。这个时候萨比娜心里特别沉痛,觉得对不起父母,她又开始了一次反叛。原来是叛离父亲的那种常规和标准,现在她叛离自己的浪子丈夫,她完成了一次“反叛的反叛”。她的青春期反射弧曲线是带着逻辑的反转,这个时候她开始有了一种跟原来不同的心境和追求。
萨比娜很讨厌道德方面的压制。当时在捷克,到处都在放一些被当作主流的歌曲,声音很大,而且那种声音有很强的复制性和压制性。萨比娜在脑子里回想起德国古典音乐家的声音,特别是的管风琴,那些曲调都非常鲜明,非常庄严,有充沛的生命力。
萨比娜对那些用高音喇叭到处放的流行歌曲非常反感,她的反叛性格就要爆发。后来她又跑到国外去,发现满街的噪音、喧哗,她觉得整个世界、整个时代都很丑陋,到处都是浮躁的声音。
昆德拉写出这么一个女孩子,她的叙事功能在哪里呢?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方面是呈现出一种很特别的人物,体现萨比娜的精神世界。另外一方面,它从一个侧面照耀出了托马斯。
托马斯当年为什么会跟萨比娜那么亲密,那么合得来?最吸引他的,就是萨比娜身上的这种独特性、反叛性、独立性、解构性。跟一般女性不一样,萨比娜具有很奇特的,甚至让人觉得非常梦幻的青春气质,那股自由感强烈地吸引着托马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我们可以看到萨比娜内心深处非常厌恶的东西,。这和弗兰茨区别很大。
按道理说,上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美国和欧洲有很多女性的集体行动,,有的女性甚至赤裸上身,把内衣、都扔进熊熊大火中去,表现自己的反抗性和自由选择。
萨比娜具有内在天然的流浪感、自由感,按理说应该会投入进去,但是萨比娜很独特,她非常讨厌这种大聚合。在她看起来,这也是一种板块运动,流行的语调、反抗话语,是一种压制,是对个性的抹杀;同时,她也特别讨厌街头的那些,看上去好像很壮观,但会让她产生强烈的抗拒感。
在当时的制度下,捷克斯洛伐克是经常的,一会儿庆祝这个,一会儿庆祝那个,不管是经济、、文化,都要组织起来整天,她只好跟着去,呼喊什么也记不得,大家唱化的歌曲,她也唱不来,别人看到她这个样子,还告发她,说她别有想法,说她故意不唱。所以后来,她变得一看到就害怕。
比如1968年8月,苏联侵入捷克,那个时候萨比娜人在巴黎。8月20号,很多人走上街头,苏联的侵略,萨比娜忍不住也被吸引,也去。但是她听着那些人喊口号,“苏联”,她发现自己心里完全无法去回应,她喊不出来,处于一个失语的状态。
别人会觉得萨比娜有点奇怪,苏联侵入你的祖国,你怎么不愿意去斗争呢?按道理说,平时她那么有自由感,那么潇洒,那么独立,有斗争性,为什么到里会是这个样子呢?
大家不理解她身上那种反逻辑和独特性。米兰昆德拉在写萨比娜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不一样的人物类型。
萨比娜身上有一种拒绝性,不光是拒绝小说里批判的苏联式的群众运动,同时她也拒绝像巴黎形形色色的那些所谓的活动里面,爆发出来那些口号、行动、,她觉得大家成群结队上街,呼喊,挥舞手臂,是一种恶,跟以前捷克国内被组织的也差不多乐鱼网站。
上个世纪60年代女性文化兴起的时候,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即女性要团结,要奋斗,要面对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制。
在那个时代里,我们可以举的例子有很多。比如1968年9月7日是现代女权主义正式诞生的日子,这件事发生在美国大西洋城,那里是与拉斯维加斯齐名的城市,每年9月7号,都会举行全美国的选美比赛。
在1968年的那一天,100多名美国女性在大西洋城选美比赛的赛场外聚会,她们牵来了一头绵羊,给绵羊颁奖,甚至给它加冕,把它命名为“美国小姐”,以此狠狠地嘲笑美国的选美比赛,选美就像给绵羊颁奖,把人驯化成宠物一样的存在。
这一下子惊动了媒体,女性在现场高喊口号,呼吁女性解放,并把束腰、、假睫毛等女性的装饰品、美容品等等,统统扔进垃圾桶里去,表达了决然地对抗。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也被人贴上标签,说它属于“激进的女权主义”、“燃烧者”等等。那个时候,“为女性争取平等”是宏大的历史诉求,在欧洲、美国受到高度关注。女性主义者认为,选美比赛体现了由美国男性主导的价值观,也融合了种族主义和资本主义。因为选美比赛的冠军都是白人女性,而选美本身也是将女性包装起来的过程,体现着背后的资本。
女性对这种价值观的批判、反抗,引起了很多保守的、思维僵化的男性愤怒,在当时,很多人觉得这100名女性的反抗行动太离经叛道了。这变成了一个激烈对撞、火光四射的事件。
萨比娜有那么大的反叛性,但她不愿意被裹挟到一个版块里,她要按照自己独立的状态,去面对这个社会,她认为的板块化的东西,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媚俗”,她不愿意卷入这种大规模的人的相互复制中,不愿意在聚集里面互相淹没。
我们可以联想到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写的《奥吉马奇历险记》,小说里有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生命状态。主人公奥吉马奇是孤儿,很英俊,很多人都想收养他,但是当他跟一个家庭相处久了,发现自己慢慢地习惯这样生活的时候,他会着急,觉得自己要被同化了,他要赶快逃跑。所以他的生活是一种拒绝美学、否定美学,他是一个一直在路上、在拒绝的人。
但拒绝到最后,他要寻找什么呢?他始终没有落点,他不加入任何人群,不加入任何确定的生活里。他要渗透一个什么样的价值点,走到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点上呢?他也不知道。
不断地反叛,不断地拒绝,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坠入虚无主义——在太空里一团漆黑,四面张望,无限苍茫。
萨比娜很年轻,她的拒绝性和反叛,和弗兰茨所代表的社会价值,有某种潜在的对抗性。面对非常缺乏内在独立、判断和行动力的弗兰茨,萨比娜和他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构成了一个自己要去再次叛离、反抗的东西。他们二人会遇到更大的问题。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App节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梁永安解读版第三部《不解之词》,内容有删减编辑,完整节目内容欢迎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