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体育平台闵行文化公园的前世传奇丨乃清叙史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Leyu Sports,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闵行文化公园位于七宝镇,北起吴中路,南到漕宝路,西临新镇路,东达A20外环线万平方米,功能定位为“生态为主、文化为魂、与七宝生态商务区相呼应”,是上海市外环生态建设“长藤结瓜”的重要节点。闵行文化公园始建于2006年,目前这地块内现代设施齐全,文化活动频繁,已成为闵行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对于这一地块的前世,时有介绍,但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未能揭示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原貌。
闵行文化公国地块的核心原为号上地区,本名“㙱(hào)浪”。“㙱”,自古是一种土制容器,形制类似于“鍪”,“大口细颈,口有唇缘(边口),鼓腹圆底”。近年,有人以“㙱”字为依据,声称这里是由制“㙱”作坊演变为自然村落的。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无实证。今人也可推测当年这里的地貌地形好似“㙱”状,故人称“㙱浪”。1948年至1958年,这里属虹南乡。1958年9月Leyu Sports,属七一人民公社。一年后,划归虹桥公社。1961年10月,划归宝北公社。1966年7月,又归七一公社,改称“星火大队”。1969年,有关部门认为“㙱浪”两字不便人们书写,改称“号上大队”。
“号上大队”曾名传天下。1972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奉命出版长篇小说《虹南作战史》。这部小说所称“虹南”是以“上海县七一公社号上大队为原型”,旨在反映“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坚持路线斗争”的全过程,被称为“文化大”开展后中国上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随之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
闵行文化公国地块内,曾有一个在上海地方史中赫赫有名的村宅,人称“塘湾里”,靠近蒲汇塘。明末清初时,有程姓人家从安徽摇船逃难来到蒲汇塘寻谋生机,在此上岸后,造屋落脚。后来陆续有人也来建房,遂成村落,初名“西塘湾”。
清乾隆年间,上海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在这里极为活跃,先后建成塘湾里天主教圣母无原罪始胎堂、朱家巷天主圣三堂、蒋家塘圣母七若堂、许家塘若瑟堂等4处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规模,在当时的上海地区是实属罕见的。尤其应当关注的是,徐家汇地区此时还尚无一座教堂,直至近一百年后才建有临时礼拜堂。
自咸丰十年(1860)起,闵行文化公国地块成为“咸丰兵灾”重要战场,太平军与清军、乡团练及“洋枪队”发生极为惨烈的“拉锯战”。三年兵火,当地村宅建筑大多遭毁,附近宏大的七宝教寺随之变成一片废墟,经济社会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抗日战争时间,日伪势力在这里建立封锁线和检问所,多名当地村民被杀害,成为“清乡”重灾区。抗日游击队不屈不挠,时常来袭抗暴除奸。1945年8月19日午夜,新四军淞沪支队攻克漕宝路七号桥伪军据点,1949年1月下旬,解放战争进展神速,守军急忙在这里修筑碉堡群,并以清除射界内障碍物为名,将五百米范围内的当地百姓强行驱走,将所有建筑物以及竹园、树木全部拆光、砍光、烧光,制造无人地带。
1949年5月21至23日,人民解放军80师239团四营奉命连续向七号桥碉堡发起攻击,打开了“进军大上海的西大门”。
闵行文化公国地块,原为七宝镇号上村三组(张家塘、魏家塘)和红明村一组(塘湾里、水行头),长期为粮棉菜生产区。
20世纪60至8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本地干部群众勇于艰苦奋斗,掀起大规模地农田改造的热潮。尤其是70年代,全力以赴,连续苦战,全凭肩担手挖。削平高亢地Leyu Sports、填充低洼田、重建灌溉渠、修筑机耕路、田块全面格子化,终于将所有可耕土地平整为“大寨田”,为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